首先,纤毛虫:
纤毛虫是水中一种原生虫类,纤毛虫科在澳洲淡水龙虾里常见的是累枝虫、聚缩虫、钟形虫等,尤其水体中有机质大量存在时,可以产生爆发式增长,并且纤毛虫寄生和自由生长皆可存活。
纤毛虫的危害:少量的纤毛虫对澳龙没有太大的危害,但是当水体中残料、粪便、死藻等有机质过多时,纤毛虫就会爆发式生长,寄生在澳龙的头胸部、步足和鳃腔,成共生状态,形成体表粗糙的枝状和瘤状物,加重澳龙的负担和压力,导致行动迟缓和摄食减少,脱壳困难。尤其水中有机质过多时,往往溶氧较低,此时更易造成缺氧而窒息,甚至死亡。
下面说说切头虫:
切头虫属于扁形动物门、涡虫纲、切头虫目,通常生活在甲壳动物的体表或鳃腔中。幼虫开始时以肌肉质的柄附着在虾体表,两天后后通过纤毛运动转移到虾体的不同部位,开始固着生活,逐渐发育为成虫。成虫栖息的位置比较固定,它们常位于虾触角的基部、步足的基部、腹部的腹面边缘,在口器、额剑等处也经常可见,有时也位于螯足的关节处。近年来见到大量虾的鳃丝上和鳃腔中寄生切头虫。
切头虫不能完全独立生活,这一点和纤毛虫不同。切头虫主要依靠接触方式进行感染,因此投放亲虾和虾苗时要提前检查,不放带虫的虾进入养殖池塘。切头虫以腐屑为食,因为虾在摄食时经常将食物撕碎,使周围的水体中存在大量食物碎屑,所以切头虫很容易得到食物。
切头虫的危害:寄生在体表的切头虫对虾的生长和健康没有危害,只是其外观看起来像附着脏污,影响其商品价值。但是寄生在虾鳃部的切头虫会影响虾的血液载氧能力,形成慢料和细菌感染。过多的切头虫寄生会引起虾鳃发黑呼吸困难,头胸甲张开,蜕壳不遂,并导致一系列并发病症如细菌或病*感染等。
所以我们结合纤毛虫和切头虫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点,比较科学的防治方案如下:
一、养殖环境:
1,保持水质的爽嫩肥,保持高溶氧,减少水中残料、粪便、死藻等有机质。
推荐方法:芽孢杆菌(分解大分子)+乳酸菌(分解小分子),养殖前期10-15天一次,养殖后期7-10天一次。
2,保持底部通透,澳龙为底栖动物,寄生虫和一些细菌感染都来自底部,并且有机质底部的沉积是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温床,所以改底工作是养殖成功的前提。
推荐方法:30%过硫酸氢钾克+底清清克(生物改底)/亩水面,养殖前期10-15天一次,养殖后期7-10天一次。过硫酸氢钾的氧化底改为一次性作用,底清清的成分主要是粪肠球菌、干酪乳杆菌、布拉迪酵母菌等有益菌及代谢产物,能够在过硫酸氢钾的氧化还原反应后维护底质,并且促进水体的良性循环,持续的分解底部每天新增的有机质。或者过硫酸氢钾和底清清交替使用,利用氧化改底和生物改底各取所长,均衡两者的短板。
二、寄生虫方面
首先要切断传播,尽量避免外部的传染寄生虫。对于现有的纤毛虫和切头虫,有几种方式可以灭杀。
1,3.5%的盐水浸浴15-30分钟可以杀灭纤毛虫和切头虫,但是操作难度大。
2,ml/立方的甲醛或者纯碘浓度达到2g/立方可以较快杀死纤毛虫和切头虫,但是此方法对澳龙的鳃有较大损伤。
3,中药草本驱虫净(洋槐花、乌梅、贯众、槟榔等)或者驱虫散(鹤虱、使君子、槟郎、芜荑、雷丸等)在g/亩水体的浓度下,可以麻痹寄生虫的中枢神经,使寄生虫失去附着能力,从澳龙身体脱落。或者g/kg血液浓度下,可以使寄生虫达到胃部刺穿的方式灭杀纤毛虫和切头虫。
操作方法:草本驱虫净g/3亩水体,稀释后全塘泼洒,一天一次连泼两天;或者草本驱虫净g拌料60斤投喂,一天一餐连喂5-7天。如寄生虫数量过多可外泼加拌料内服同时使用。(驱虫散的药力更强,成本比草本驱虫净的
成本更高)
三、虾自身体质
1,提高龙虾的肝肠能力,肝肠掌管这消化和代谢,影响虾摄食量和消化吸收率,可定期拌喂金肝利胆(维生素B6、蒲公英、车前子、姜*、龙胆等)+乳酸菌/丁酸梭菌,即提高了虾的摄食量,又减少残料和粪便。
2,提高虾的抑菌能力,减少虾因细菌感染引起的烂鳃和甲壳溃疡,包括真菌引起的“螯虾瘟”,不给寄生虫进入体内的机会。止血肠鳃康(维生素K3、马齿苋、沙棘、蒲公英、*芩等)g/60斤拌喂5-7天。
王启发纯手打
联系方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