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镇*委确定“三四五”发展战略,将“田园沙溪”建设作为“五个新沙溪”建设的重要内容,致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沙溪样本,计划完善规划设计和资源对接,推动观光农业和田园文旅项目落地。
▲刘诗觉摄
本月初,沙溪镇聚龙围“稻虾共作”示范基地投入1.7万尾澳洲淡水龙虾,是该基地今年首次投苗。据悉,以往“稻虾共作”主要以养殖小龙虾为主,而此次近50亩稻田则换养成澳洲淡水龙虾,该龙虾以个头大、肉质鲜嫩、经济价值更高取胜,预计此批龙虾在年底能迎来收获。
走进沙溪镇聚龙围农场,50亩水稻青翠欲滴、长势良好。而与常规稻田不同的是,一根根小竹棍支撑着高约40厘米的纱网,增氧机呼呼转动溅得水珠四溢,水稻田怎么需要用到增氧机呢?这就是该农场尝试探索的“稻虾共作”模式。
梁辉是澳洲淡水龙虾虾苗的供应者和技术指导者,他介绍,本次试验示范养殖的品种为澳洲淡水龙虾,该品种具食性杂、生长快、个体大、出肉率高等特点,龙虾营底栖生活的模式,可为水稻除虫、除草、松土、增肥、促生长,而水稻又为龙虾供饵,遮阴、避害,稻虾生长两不误,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而且效益还大大提高。
“稻虾共作”亩产龙虾能达到公斤左右,水稻亩产公斤,一年龙虾与水稻可产2季。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每斤澳洲淡水龙虾68元,每斤稻虾米7元左右计算,比单纯的种植水稻收益高了很多。
梁辉权是沙溪的种粮大户,他对这种养殖模式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表示,今年他晚稻种植面积达亩,此次拿出50亩作为“稻虾共作”的试验基地,如果今年收益较好,明年他将考虑扩大种养面积。
“稻虾共作”可以提高农户效益,降低租金成本,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因为与虾共养,所以不能施肥和用药,生产出来的稻虾米是一种无药残无污染的绿色放心米,养殖的龙虾主要吃昆虫、杂草等,而且在觅食过程中运动量较大,因此肉质紧实而细嫩,两者双赢。
养殖人员向稻田投入虾苗
据了解,目前中山全市澳洲淡水龙“稻虾共作”工作基地预计有多亩,这也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的“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的一种,它利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在稻田里面构建稻、虾共生系统,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稻虾共作”这个模式我们是比较重视的,去年开始我们已经和该企业进行技术推广,目前中山试验的场地分布在坦洲、沙溪、南朗等镇区,希望通过这种模式,将产品进行体质增优,下一步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量,以绿色生态为抓手,为市民提供更好品质的产品。
沙溪发布编辑部
编辑:卢志芬
初审:陈嘉敏
复审:李志峰
终审:黎炳坚
信息来源:沙溪电视台、中山日报
记者:卢志芬卢伟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