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小龙虾,堪称夜宵(尤其夏季)界的扛把子!论口味选择,十三香、蒜香、麻辣、油焖、椒盐……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不过,虾“红”是非多,一直以来关于小龙虾的传言就没断过:“小龙虾生活在污水里,会携带寄生虫!”“小龙虾体内重金属超标几百倍!”“多吃小龙虾易造成横纹肌溶解征”......
谣言大揭秘?////
小龙虾
①关于小龙虾身体里是否有寄生虫,只能说有这种可能性。但携带寄生虫并非小龙虾的“专利”,鱼类、贝类等也都可能携带,这不代表不能吃,只要认真清洗,彻底烧熟煮透就没什么问题。
②民间流传的小龙虾是生活在污水里。小龙虾心里委屈,这锅我不背!现在基本上都是正规养殖,成分还是比较可控的,很干净,可以放心吃。
③多吃小龙虾易造成“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小龙虾和横纹肌溶解症之间并无直接的关联。“食用小龙虾会引发横纹肌溶解症”的论点也缺少充分的证据,虽然偶有食用小龙虾引发横纹肌溶解症的报道,但大众不必过于忧虑,只需要给予一定重视即可。
吃多会长胖吗?////
小龙虾
低脂高蛋白的小龙虾本身的热量不高,每克虾肉仅81千卡,相当于吃了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小龙虾可食部分只有28%(虾脚肉、黄、虾尾),如果食客只吃虾尾的话,那可食部分只有16%。按一只50克重计算,虾尾肉约8克,一只小龙虾的热量确实不高。但是,在朋友推杯换盏之间,不知不觉就消灭了1斤小龙虾,可这时,你还丝毫没有饱腹感。随着你的吮吸,还有那浓浓的汤汁——高油、高盐、高糖和麻辣的味道,其中的油和糖可都是扎扎实实的热量啊。怕胖又想吃的话,强烈建议自己做,清蒸就好!
虾黄到底能不能吃??////
小龙虾
虾黄位于小龙虾的头部、胸部。而小龙虾的头胸部,包括诸多器官。虾黄主要由虾的卵巢、肝、胰等组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卵磷脂、胆固醇等,味道鲜美,口感细腻,深受吃虾人的钟爱。但是小龙虾的肝胰脏易被污染,建议吃货们尽量只吃虾尾肉,少吃内脏(包括虾黄),尤其是孕妇及幼儿不要吃。
三招挑选?////
小龙虾
在超市或市场选购小龙虾时,要做到“一看”、“二捏”、“三闻”。
看外观——先看看小龙虾是不是活蹦乱跳的,再看看背部是否红亮干净,腹部和爪的绒毛是否白净整齐。若外表呈暗红色,肚下发黑,有可能生长环境堪忧。
捏虾身——捏捏小龙虾的软硬,通常肉质较好富有弹性,烹饪出来更具鲜味。
闻气味——闻一闻小龙虾有没有异味,有异味的千万不能买。
怎么吃?////
小龙虾
吃小龙虾时,容易在无形中增加酒精、碳酸饮料的摄入。油多、盐多、糖多、酒精多,健康危害也多多。如果是自己购买烹饪,以适量为原则,从源头控制热量不超标,改变“多买多吃”的习惯,同时避免重口味的烹调方式。缩短用餐时间,控制在1个半小时左右。饮料换成纯柠檬水或者大麦茶,饮酒总量控制不超标。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周可以食用~克水产品,平均每天摄入量40~75克,因此小龙虾一次食用量不宜超过克。同时需相应减少其他水产品的摄入量,不应食用过量。食用小龙虾后,尽量不要大量饮酒、谨慎用药,若是食用小龙虾后出现肌无力或肌肉酸痛等表现,则应及时就医。
温馨提示
夏天到了,少不了一盆小龙虾解闷。要是一盆不够,那也不能两盆,适可而止最好!
专家名片
吴萍
医院
营养科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专家门诊:周四上午
医院营养科主任,东方卫视《名医话养生》及上海各大电视台御用营养专家,中国营养科学十大传播之星,中国女医师协会营养专委会常委,上海市营养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中西医营养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减重及外科代谢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营养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委,中国心脏康复联盟上海分联盟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委员,上海市心脏康复委员会委员,人民网"科普中国"科学顾问,上海健康医学院胡锦华健康教育与传播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上海胡锦华健康教育与传播研究中心专家志愿组成员,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健康与医学传播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科学普及医学分会医学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普陀区营养专业质控组长。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英文论文4篇,中华系列6篇,撰写论文连续2次获第13、14届全国临床营养学术会议优秀论文二等奖。
媒体
上海大众卫生报
图
以上均为版权图
文
营养科高芸吴萍
编辑
宣传处
上观号作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