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龙虾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国历史上的分餐制起源丨分享食物,是区分
TUhjnbcbe - 2025/2/27 18:08:00
《史记·项羽本记》中描写的“鸿门宴”,就表明当时实行的是一种分餐制。在宴会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五人便是一人一案。早在史前氏族的阶段,由于生存条件恶劣、物资匮乏,人类就对获得的财物进行共同占有和平均分配,因此当时的分餐制是食物加工以后按照人数平分,各自进食。周是中国分餐制的正式开端,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得以确立,并且以“礼”的形式加以强化,有“天子九鼎七簋、卿大夫七鼎五簋、大夫五鼎三簋”等配享制度。所有食器的使用有严格规定,不能跨越。这样,过去为了生存而采纳的分餐制已经被赋予了政治意义和教化功能。

中国古代的分餐制

共食是人际关系亲密的隐喻性行为

分餐制一直到五代时期都占据着优势。例如,南北朝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名作《韩熙载夜宴图》中所描绘的韩熙载与其他几个贵族弟子,分坐床上和靠背大椅子上听演奏。韩熙载听着小曲,前面放着两个餐桌,上面的食物酒水相当丰富。他对面的官员虽然也有一张小桌,但上面的食物明显要逊色许多,这显示出了主客之间的尊卑差异。

分餐制虽然曾占据主流,但是,人们的进食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魏晋南北朝,草原游牧民族带来了用餐家具的改变,方凳、胡床、椅子逐渐取代了席子,人们也从跪姿坐改成垂足坐。到了唐代,高足坐具已经十分流行,敦煌的唐代壁画当中就有很多高桌高椅会食的景象。会食是一种从分餐到共食的过度状态,这个状态当中,多人围绕在“食床”边,同桌不同器,只有饼类或者羹汤使用同一个器皿。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分餐制

按照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国人坐椅子围着桌边共进美食这一景象,出现时间不早于北宋。这也是因为在宋代,茶楼酒肆、瓦舍勾栏等公共饮食空间出现,促使饮食文化走向商业,现代意义上的共食方式才真正形成。《东京梦华录》里出现了“白席人”,也就是专门负责下请书、安排座次、劝酒劝菜的职业。

但是,这并不是说分餐制完全消失了,《水浒传》里有关于分餐制度的记述。在第一百七十回《张叔夜三番宣御诏,宋公明合伙受招安》中,就有“宋江便命开筵,款待天使。尊张叔夜、刘光也上坐。宋江、卢俊义等众头领都在堂卜列席”的描述,可见,分餐在当时依然存在。《东京梦华录》中的分食烤肉

到了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总结整理的明清,人们对食制的贡献表现在承袭方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八仙桌”的形成。在八仙桌上,每个人和餐桌当中的菜肴之间的距离相等,比较公平。再加上吃饭的过程即是分享的过程,因此共食也是一种人际关系亲密的隐喻性行为。

事实上,关于吃什么和不吃什么,不仅是科学与卫生的问题,也是历史与文化的问题。不同的文明和群体,常常有着各自不同的饮食癖好和禁忌。能否坐在一起分享食物,也成了区分“内群体”和“外群体”的重要标志。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不食人主义”,这是非常明显的食物避忌策略,在很多情况下都被当作划分文明世界与穷乡僻壤的野蛮世界界限的工具。

为什么人类喜欢组织参加饭局?分享食物如何带来人类的进化?在什么情况下,人们会超越家庭在更大的群体范围内聚在一起分享食物?

食物避忌是划分不同群体的常见策略以此确定谁属于这个群体

马丁·琼斯《宴飨的季节》中写道:食物避忌是划分不同群体的常见策略,以此确定谁属于这个群体,谁不属于;谁是朋友,谁又是敌人。这是人类进行分类,“为世界建立秩序”的一个侧面反映,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奥哈罗营地饮食遗存的分布模式。在那里,食物和食物残渣被有意识地分开,有的远离营火,有的则围绕营火四周,还有的被存放在棚屋里。尽管这种以亲密分享食物为中心来安排空间布局的方法适合维持和确认家庭内部的亲密关系,但是对于更大的群体而言,还需要与之不同的、更为简便的象征形式,这些象征有的在考古遗存中保留下来,有的则没有,比如说,许多人的外表装饰或许都没能保存下来。

但通过类似于对汉布尔登山食物遗存的研究方式,还是可以发现某些群体的食物避忌策略,无论在早期农业社会,还是在我们这些观察者中间。我们可以推断,生活在汉布尔登山上的部落不吃鱼,他们可能认为吃鱼是一件很恶心的事情。

为什么不吃这些伸手可得的食物?这是人类学家颇感兴趣的话题。事实上,任何人类群体,在面对大量无毒的、可食用的食物时,尽管这些食物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人们仍然会拒食其中至少部分种类。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有人对某些节肢动物如昆虫、树虱、蛴螬等,过于神经质;同时却将它们生活在水中的近亲如螃蟹、龙虾、螯虾等,奉为美味佳肴。这种特别的“禁忌”如此根深蒂固,以致我们已经忘记了它是何时开始出现的,因此也忘记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历史上的分餐制起源丨分享食物,是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