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稻共作是指综合利用小龙虾和水稻的生态特点达到稻虾共生、相互利用,从而使稻虾双丰收目的的一种高效立体农业。简单点说就是:在水稻田里开挖环形沟渠,在水沟中养殖小龙虾的一种种养模式。虾稻共作一年可以产出一季中稻两季虾,少量鱼类,亩产效益。是农村立体开发水稻田资源的新途径,增加农户经济效益。
水稻田里有水稻茬腐烂后滋生的大量浮游动物、昆虫等,可供小龙虾摄食;水稻田里足量的底肥有利于藻类的生长繁殖,也是小龙虾的良好饵料;稻田的嫩杂草可以被小龙虾摄食。并且长势良好的水稻行列可以为小龙虾提供遮阴避暑的好去处。
小龙虾可以摄食水稻中的病虫害,这样基本可以不使用农药或者少用农药,使用的农药也是低毒的,因为小龙虾对药物很敏感。同时增加了水稻的安全性,真正地实现生态无机水稻。
虾稻共作模式在技术上难度较低,水稻在国内有较长的种植历史,而小龙虾生命力相对顽强,因此,小龙虾和水稻种植管理相对简单。虾稻共作因为小龙虾养殖和水稻种植能互相取长补短,所以这种模式需要人工参与的过程很少。
养殖投入成本较少,管理容易,虾稻收益是普通水稻田的2-3倍。小龙虾目前市场前景好,特别是今年湖北疫情爆发。水稻种植在虾稻田里产量不仅不会降低还会以无公害的稻米提高米价,额外还会收获一批成鱼。因为有水稻稻谷的收获,成鱼的收获作为保底收入风险降低很多。
A、可以稳量增收。粮食产量不减,每亩还可增收几千元。
B、可以除草灭害,消灭田里的杂草和水生生物,尤其是许多危害性幼虫。
C、龙虾游动、觅食有助于稻田松土、活水、通气,增加田水溶氧量。
D、提高水稻品质,龙虾排出的粪便起到了增肥的作用,从而使化肥、农药的用量相对较少,确保水稻稳产优质,实现高效、生态、安全。
县蚣坝镇洲背村田间地头,道县濂溪龙虾养殖合作社负责人、种粮大户何千成带着20多个村民正在忙春耕,有的在平整秧田,有的在铺地膜,有的在抛种谷......到处呈现出一派忙碌景象。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前既是疫情防控关键期,也是春耕生产黄金季。道县坚持早部署、早行动、早推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生产,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50多岁的村民何安仕年纪大、没技术,出去找工作难,如今天气渐渐暖和起来,合作社聘请他来整秧田、育秧苗,一天有80元报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道县濂溪龙峡养殖合作社以洲背村为核心区,计划用5年时间,把稻田综合种养面积扩大到亩,发展社员50户,打造道县最大的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年产值万元,辐射发展周边养殖户户以上,带动全县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业提增效,为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农业作表率。
道县坚持早推动,疫情防控与春耕生产两促进。该县农业农村部门紧盯时令,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抢抓农业春耕生产有利时机,严格执行“绿色通道”制度,积极协调做好种子、农药、化肥、农膜、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为春耕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各乡镇广泛开展宣传,一方面,引导群众保持对疫情防控的高度警觉,充分认识生命和健康高于一切;另一方面,加强对疫情的科学宣传,消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恐慌,忙碌于田间地头,积极开展春耕备耕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