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限已至 部分理财产品开始亮明投资方向
摘要:发现,部分银行新推的理财产品开始比以前更加细致地标明投资方向,但仍有很多理财产品的资产投向仍然不明。搅动“资产池”一潭浑水业内人士介绍说,所谓“资产池”,是指很多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都不明确公布其资金投向,而是将各种理财产品的资金都放进一个大的“资产池”里,银行则负责采购各类票据、债券等各种资产,在一个虚拟的池子内根
“债券5%-35%;符合银监会规定的信托受益权产品及信托计划60%-90%;现金及货币市场工具0%-30%。”随着进入11月份,银监会要求各家银行清理“资产池”的时间大限已至。
发现,部分银行新推的理财产品开始比以前更加细致地标明投资方向,但仍有很多理财产品的资产投向仍然不明。
搅动“资产池”一潭浑水
业内人士介绍说,所谓“资产池”,是指很多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都不明确公布其资金投向,而是将各种理财产品的资金都放进一个大的“资产池”里,银行则负责采购各类票据、债券等各种资产,在一个虚拟的池子内根据市场行情运作。
因为都在一个大的“资金池”里,究竟某一个具体的理财产品的运作情况如何客户都无法知晓,不同产品的收益“蛋糕”如何分配也往往由银行权衡划定。这样,银行就有了调节特定时段理财产品收益率的空间。比如说,往往在月末、季度末等存贷比考核的关键节点,银行就会调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很多时候,并非这些理财产品本身能带来这么高的收益率,而是银行将“资产池”中其他部分的利润转移到这一块中来。
为了对理财产品加以规范,银监会9月30日向各家银行下发了有关理财风险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家银行要在一个月内清理“资产池”,转而实现每个理财计划单独核算,并要求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情况披露时,详细标明产品的资金投向配比。
部分产品标明资金投向
一个月的时间已经过去,按照要求,理财产品应该实现单独核算。看到,进入11月份以后的发行理财产品中,有一部分已经开始标明其投资方向中的具体配比。
例如,民生银行11月1日推出的一款“非凡资产管理(增利型)理财产品”就标明其投资方向为:“债券5%-35%;符合银监会规定的信托受益权产品及信托计划60%-90%;现金及货币市场工具0%-30%。”
建设银行新推出的一期“乾元—共享型”理财产品也标明其投资方向为:“股权类资产投资余额占比为0%-70%。债券和同业存款等高流动性资产投资余额占比为30%-100%。信贷类资产投资余额占比为0%-70%。其他资产投资余额占资产池规模的比例为0%-70%。”
不过,仍有很多银行理财产品没有详细公布其资金投向。看到几家城市商业银行11月1日新推出的理财产品都是仍按照以往的惯例“打闷包”,仅简单标明投资方向,包括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同业资产、信托计划和资产受益权以及其他资产等,各部分具体占比则无明确说明。
是否独立核算仍存疑
虽然已经有不少理财产品开始按要求明示资金投向,但是否已经做到每个理财计划单独核算仍然存在疑问。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虽然很多产品按照监管要求明示了投资方向,但其实质运作模式并没有改变。换句话说,资金仍然是放在一个“大池子”里,只是“大池子”里又分了若干“小池子”,明着看上去分了家,但其中的资金并非截然分开,而是存在相互流通的可能。
此外,注意到,不同的理财产品所明示的投资方向浮动范围也不同,有的理财产品每类投资标的的浮动区间在30%左右,有的产品投资标的浮动范围则高达70%。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比较大的浮动范围是为了给理财产品的资产运作者留出一定的操作空间。随着今后运作的更加规范,理财产品之间的风险、收益水平分层也将更加明显。
》链接
发行骤减“月末疯狂”未现
刚刚过去的一周虽然是月末,但银行理财产品惯例上演的“月末疯狂”没有出现,银信产品发行数量甚至出现了20%的环比下降。统计数据显示,随着监管部门对于超短期理财产品的监管加强,月末理财产品揽储现象正在得到改观。
据用益信托工作室不完全统计,上周共有12家银行和23家信托公司参与发行了119款银信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较前一周减少33款,减幅为20.37%。上周预计的发行规模为251.41亿元,比前一周减少101.61亿元,减幅为28.78%。
上周银信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还显示,半月以下的超短期产品正遭遇拐点,发行数量开始减少,且预期收益维持在4%左右,中长期产品收益率上升。从收益看,除一到二个月期产品有所下降外,其他各类期限产品收益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收益率上升最多的是一年期产品,较上周增加了0.35个百分比。
分析人士指出,超短期、高收益产品扛起理财市场大旗的局面已经维持了很长时间。不过,今年三季度以来,监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规章*策可能将扭转这一局面。一向火爆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在经历了9月的大涨后,发行和收益率均呈现出冲高回落的态势,超短期理财产品迎来“拐点”。同时近期随着一系列监管措施的实施,当前混乱的理财产品市场将逐渐回归理性。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