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龙虾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共有33个项目入
TUhjnbcbe - 2020/8/15 10:41:0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共有33个项目入选


在明天开幕的“2008年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上,将以“上海海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名义,以图片、文字和实物的形式,展现经久不息的沪上民间、手工技艺。这批展品中,有11个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新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8个,包括海派*杨木雕、海派剪纸艺术、鲁庵印泥技术、徐行草编等。到目前为止,上海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3项,这些上海非农耕文明特色鲜明的工商老和散落在上海民间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技艺与手工绝活,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日常文化,成为一种独特的城市记忆。   由于地域小、开埠时间短等限制,加上城镇化过程中消失了部分,上海土生土长保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不多,但是进入二十世纪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外经济文化的交融之地,兼容并蓄、相互融合的东西相当多,甚至有些项目发源地根本不是上海,却在上海发展得非常快。比如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但颇负盛名的越剧四姐妹却成名于上海。   在新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发现,跟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老“功德林”“钱万隆”“老凤祥”等,也以“素食制作技艺”“钱万隆酱油酿造技艺”“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等项目成功入选。这些小小的生活技艺,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以“钱万隆酱油酿造技艺”为例,早在酱油还是官方控制的时候它已经存在,并被称为“官酱油”,现在的酱油生产已经绝大多数实现了机械化生产,“钱万隆酱油酿造技艺”还在浦东保留了它的手工操作技术。   上海市文广局社会文化处调研员刘晓南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提出,不管是何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列入国家名录的大多是面临濒危的,需要进行抢救性保护,特别是要重视它们的传承人。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像有遗址、遗迹存在的文化遗产,它的存在必须借助传承人,也就是说传承人就是历史的“活化石”,没有了会这门技艺的人,也就没有了保护。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共有33个项目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