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成荫,田间的稻香沁人心脾;产业兴旺,户外的牛羊膘肥体壮。在南漳县东巩镇石峡坪村,优美的乡村风光在无声地诉说着这里的变化:道路硬化了,村庄绿化了,村民富裕了,村风好起来了。曾经的石峡坪村,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薄弱,村民缺乏致富的门路,日子过得艰苦。改善基础设施,除掉脱贫“拦路虎”;发展特色产业,啃下扶贫“硬骨头”;坚持精准到户,杜绝扶贫“隐性病”。一个个金点子,一项项硬举措。如今的石峡坪村,贫困渐行渐远,幸福越来越近。9月4日至5日,襄阳日报社“圆梦小康——见证襄阳脱贫新实景”大型融媒体调研采访团走进石峡坪村。目之所及,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映入眼帘,一张张朴实的笑脸竞相绽开。
帮到心坎里扶到根子上
——市政府办公室驻石峡坪村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年硬化通组道路6.4公里,年光伏一期60kW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年在人口密集的村庄点安装太阳能路灯方便村民夜晚出行,年建成“稻虾共作”养殖基地,年完成入户饮水支管网安装工程,年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平方米猪栏……“市政府办公室扶贫工作队入驻后,作风硬、措施实,件件帮扶事都帮到了群众心坎里,扶到了根子上。我们村真是一年一个样。”采访中,南漳县东巩镇石峡坪村党支部书记卢志勇对记者说。
石峡坪村位于南漳县城南部,属东巩镇管辖,全村版图面积15.4平方公里,共6个村小组,户人;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山林面积亩,其中集体山林.8亩。
年以来,市政府办公室探索出符合石峡坪村实际的脱贫奔小康之路,多措并举,精准帮扶,进一步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99人全部通过验收,达到脱贫标准。
四方会商:促扶贫项目精准落地
进驻石峡坪村后,扶贫工作队第一时间开展入户走访,摸清村民的基本情况,明确精准扶贫帮扶对象,并逐一制定帮扶“套餐”。
有能力的,助其发展产业;能规模化生产的,想办法扶持;不宜居住的,实施易地搬迁;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的,政策兜底……
扶贫工作必须有项目支撑,才能走得远、做得实。每户的扶贫路径有了,扶贫项目便立刻提上日程。然而,如何使扶贫项目精准落地?
扶贫工作队的方法是“四方会商”。
每年年初,扶贫工作队都会与镇干部、村干部、部分贫困户一同参加村里的“四方会商”座谈会,提出当年扶贫工作的有关安排。引进哪些扶贫项目?发展什么产业?落地有哪些困难?各方如何配合解决?参会人员通过深入交流,对扶贫工作达成了共识。曾经,石峡坪村在集体经济收入方面属于“空壳村”,没有积累;基础设施老化,村组道路坑洼不平,“沟渠像笛子、堰塘像碟子”;村民饮用河沟水,不卫生、不安全;贫困户习惯于等慰问、靠救济、要照顾,产生了依赖心理,缺乏脱贫的主动性;村里的石羊子河脏乱差……这些问题经由“四方会商”座谈会提出后,扶贫工作队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产业扶贫,发展特色产业项目,使得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发展壮大;对贫困户做到精准帮扶、精准施策,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筹集资金对该村通组道路进行硬化,使全村实现组组通水泥路;积极协调水利部门,投资万元对村里的寨湾水库进行除险加固,迅速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完成,使全村人不用再喝“沟里水”;组织人力对河道垃圾进行打捞清理,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知识宣传,在河道两岸居民集中点修建垃圾转运房,杜绝乱扔、乱倒垃圾现象。
如今的石峡坪村,扶贫工作队与基层干部群众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党的扶贫政策更加精准有效地落实落地。
差异化动态管理:扶贫项目收益分配更精准
通过发展光伏发电、食用菌种植、“虾稻共作”等扶贫产业,石峡坪村集体经济收入逐步增加。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一户的情况都不同,如何利用好扶贫项目收益进行帮扶,做到合理公平?
扶贫工作队的方法是,扶贫项目收益在对贫困户扶持上实行差异化、动态化管理,不能“一发了之”。
在扶贫工作队的建议下,石峡坪村经过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决定,制定了该村扶贫项目收益扶持贫困户的方案。该村根据贫困户的家庭收入情况,将贫困户分为三个档次进行帮扶,1档、2档、3档贫困户家庭人均分别可获得0元、元、元产业扶持资金。同时,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定期对贫困户进行走访,根据贫困户实际收入情况,调整对其帮扶的档次。“帮扶差异化、动态化,让扶贫更精准了。”卢志勇介绍,年,村民林先英患癌致贫,丧失劳动能力,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年给她家的扶贫项目帮扶档次定在1档。随着她的病情好转,家里的经济条件改善后,村里便对她家的帮扶档次进行了调整。“现在,按照家庭收入情况和困难程度实行差异化帮扶,对条件差的重点倾斜,缩小了贫困户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全部脱贫。”市政府办公室扶贫工作队队长彭开涛说,差异化、动态化帮扶,使扶贫政策更加灵活、更加精准,老百姓心服口服。
百分制考核: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石峡坪村版图面积15.4平方公里,日常管理包括山林亩、水泥路20公里、沟渠20公里、河道12公里、两座光伏发电站的维护和6个村民小组的卫生保洁等。为了有效帮扶贫困户脱贫,营造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氛围,提升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动性,村委会为14户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了14个公益性岗位。贫困户根据身体条件,分别参加村保洁、护路、管水、护林、除草等劳动。
村委会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补助到公益性岗位上,使每个公益性岗位年工资达到00元。
扶贫工作队认为,扶贫项目收益不能“一发了之”,公益性岗位更不能“撒胡椒面儿”,必须建立和创新考核机制,让公益性岗位更能体现出价值,同时激活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扶贫工作队协助村委会制定了《石峡坪村公益性岗位考核细则》,进行定期考核。“每个岗位实行百分制,村委会每月定期组织由村干部、村民代表参加的考核组,对每个公益性岗位所管辖区域进行实地检查、考核打分、评比,某个岗位一旦被扣分,就会影响当月的收入。而当扣的分数超过40分时,该岗位就要换人了。”卢志勇说。
年,村民宁明友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负责村里四组和五组之间道路的保洁工作。因多次被发现道路上有白色垃圾,按照考核机制,他被扣了3分。“扣分虽不多,却提醒我要珍惜岗位。万一因为干得不好被换下来,在乡亲们面前,咱脸面可挂不住啊!”宁明友不好意思地说。很快,他负责的路段变得干干净净,成为全村的标杆。
甘霖无声润心田。多年来,市政府办公室围绕“强基础、兴产业、促脱贫”的工作目标,让石峡坪村每一户困难户都不掉队;驻村扶贫工作队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用心用情让每一位困难群众都能过上好日子。如今的石峡坪村,处处是秀美风景,百姓笑声连连,幸福之花遍地开。
村之变环境美丽了生活便利了
“出行方便了,不再害怕跌倒。”在石峡坪村三组,73岁的村民常世玉指着家门口的水泥路,兴奋地对记者说。
以前,常世玉家门前是一条坑洼不平的狭窄土路,晴天扬灰,雨天泥泞,只能勉强通行三轮车。年,扶贫工作队为石峡坪村筹集资金,硬化、拓宽该村组道路。此后,常世玉经常走出家门,到附近的小广场转一转。
据介绍,目前,石峡坪村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此外,石峡坪村至麻城河村8公里旅游公路也已修通,形成了“石峡坪—麻城河—春秋寨”旅游环线。
走进村卫生室,记者看到,室内宽敞明亮、环境整洁。70岁的村民胡维玉正在接受针灸理疗。“我从肖堰镇来,今天是第2个疗程的第3次针灸。”胡维玉说。
医生王思刚在村里行医40余年。他说:“以前,工作条件简陋,缺乏消杀、理疗等设备。如今,医疗条件有了很大的提升,可以满足石峡坪村村民的就医需求,周边的村民也来这里看病。”
近年来,石峡坪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水库经过除险加固后,解决了四组40多户村民近百亩水田的灌溉问题;河道垃圾进行了打捞清理,河水变得干净清澈;自来水管实现户户通,户村民安全饮水有了保障;电力变压器进行了增容,多户村民生产生活用电不再困难;30盏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村民晚上出行更方便;文化广场、公路驿站环境整洁,村民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
如今的石峡坪村,生活便利,美丽宜居,村民的生产生活有了坚实的保障。
民之变产业强起来腰包鼓起来
“10万袋食用菌,预计每袋有两元收益,三成收入归村集体。”站在香菇大棚前,石峡坪村党支部书记卢志勇算了笔账,仅此一项,村集体可获得收入6万元。
年,石峡坪村的集体收入还是零。当年,市政府办公室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开始想方设法谋发展。年,扶贫工作队为石峡坪村争取资金50万元,入股路龙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从此,村集体有了一项稳定的收益,贫困户12户31人也实现了增收。
投资建设kW光伏发电站,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投入5万元建设小龙虾养殖基地基础设施,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72万元……年,石峡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6万元,曾经一穷二白的石峡坪,有了集中力量脱贫致富的底气。
村民王支亮一家曾经生活困难。“以前过年,我到集镇上采购年货,别人买肉,我只能买蔬菜。”王支亮说,由于种的粮食不够一家人吃,他必须出门打零工维持生计。
年2月,石峡坪村的公路驿站建成。“老王,你家离驿站这么近,何不借此机会开一家农家乐?”在卢志勇的建议下,当年8月,王支亮腾出一间房子,当作餐厅。为了支持王支亮,村里协调资金,将农家乐门前的道路硬化,并修建了一座小花坛。
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红火,王支亮一家的生活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以前洗澡,就是用湿毛巾抹一下身子,夏天热得受不了,晚上只能躺在屋外睡觉。如今,打开热水器,就可以美美地洗个澡,然后躺在空调房里睡觉。”王支亮的妻子殷会伦说,前年,她跟女儿一起去了北京,实现了出门旅游的愿望。
脱贫的不止王支亮一家。通过教育、医疗、住房、信贷等方面的扶贫政策,贫困户在村党支部和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发展产业,勤劳致富。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99人全部脱贫摘帽。
心之变不愿等靠要主动献爱心
烈日炎炎,村民吴守权正在虾塘收地笼。“去年养虾,收入5万元,今年虾肥,收入只多不少。”吴守权感慨,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吴守权今年50岁,此前一直在外地的矿场打工谋生。年,矿场关闭,他回到家中。当时,石峡坪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吴守权看在眼里,下决心要做点事情。
听说村里准备发展稻虾养殖项目,吴守权找到村干部,希望经营。“你懂小龙虾养殖技术吗?”面对村干部的担心,吴守权坚定地说:“我愿意学!”年7月,吴守权承包了村里的23亩虾塘。
扶贫工作队帮助吴守权从潜江运回虾苗,并请来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吴守权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将虾塘经营得有声有色。
精准扶贫工作,不仅激发了村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培育了村民担当有为、无私奉献的精神。
卢志勇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两个故事。
前不久,阴雨天气持续时间较长,不时发生山体滑坡,将村里的道路堵塞。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村里发生滑坡堵塞道路的情况,村干部组织清障时,村民们都踊跃参与清理道路,确保村里的道路畅通无阻。
今年疫情期间,村干部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