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治白癜风有口碑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vxbdf/肉叔考考大家:有什么东西,我们一辈子都在吃?从出生开始,满月是第一次吃。到了求学的年纪要吃,学成了又要吃。结婚、买新房等喜事要吃。过时过节也要吃,和家人,和朋友,甚至和不认识的人一起吃。猜到了吗?肉叔说的,其实并不是某一种食物。而是在人生不同阶段、不同地点、不同时节,和不同人群,吃着不同菜式的——中国宴FeastofChina关于吃的记录片有很多。其中的大多数,镜头只对准餐桌上的食物。但这部记录片对准的,是人:办宴的人,烹宴的人,赴宴的人。第一个要大摆宴席的,是小陈,一个来自广东普宁的80后小伙子。你别看小陈他年纪轻轻,一出手点菜就不得了——鲍鱼!龙虾!燕窝!坐他对面的这位洪大厨,一看就是见过世面的人。不像肉叔这种选择困难症,点个外卖都对着菜单纠结老半天。只见洪大厨询问了宴席时间、地点、人数之后,迅速拟出了一份让小陈高度满意的菜单,丝毫不拖泥带水。一拍板,他就开始东奔西跑去找食材了。尽管潮汕地区到处都有海鲜,但是要找最高规格的货,只有懂道的人才知道去哪里选、怎么选。鲍鱼要用南非的,螃蟹要找牛田洋的。龙虾要选个头大,肉色透明,十个爪子齐全的。洪大厨可谓劳心劳力,工厂、市场、养殖场跑个遍,一副恨不得拿放大镜把每只河海鲜全身彻底看个遍,打上“生猛”许可证才能用的样子。在餐桌上,每一道菜洪大厨都亲自把关。而餐桌外,同样每一道程序他都有严格的执行制度。你别以为乡村宴席的厨师随便光个膀子、穿个便服就可以开工。无论场地再怎么简陋,在洪大厨的团队里,厨师要统一穿白色厨师服,后厨人员穿红色制服,上菜的队伍还要穿传统旗袍。这么专业,也难怪小陈要从普宁开车一百多公里,专门去到潮州找他来负责这顿饭了。由于潮汕地区对宗族文化的注重,催生出一个专门承办乡村宴席的职业:“乡厨”。这些乡厨就像一个大型移动厨房,上山下乡地到不同的村落开展“高定”服务,根据不同地方的人群,制定不同口味、食材、风格的宴席。从拟菜单、选购食材,到搭建场地、就地下厨,一条龙服务。这次承办了陈氏宗族宴的洪大厨,就是福建一带颇有名气、有着二十多年承办乡村宴席经验的乡厨。他负责的宴席,总能同时兼顾到视觉、听觉、味觉的享受,仪式感浓重。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把每一场宴席,都当成一次演出。这么奢华气派,宴请的对象是谁?不是什么厉害的大人物,而是一个小陈长这么大都没见过几面的:来自马拉西亚的叔父。等等。见个外来亲戚而已嘛,那不就跟叔父普普通通吃顿饭就行了呗,做啥要大排筵席?咳咳,肉老师来划重点了:中国的宴席文化,讲究“因何而宴”。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吃的一顿饭,更多的,是出于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个仪式。而小陈的这顿饭,就是一次隆重的“认祖归宗仪式”。你别又看小陈他样子平平无奇,人家有个听着就很厉害的名堂:颍川陈氏第十八代后人。颍川堂,国内一个历史悠久的著名姓氏堂号。不说在国内,这个庞大的宗族体系连国外都有不少分支。而小陈的叔父,就是当年在中国人下南洋闯天下的大潮中,来到马来西亚槟城定居的颍川氏后代。你别以为在那里土生土长的华人,会因为经历隔代的外族文化洗礼而变得疏离。恰恰相反,这个外国城市的市中心也散发出浓浓的“中国味”——这里也有着海内外华人共同集资修建的传统祠堂。寄托着海外陈氏族人浓浓乡愁的,颍川堂。这里的华人后代,也保持着跟祖先一样的生活习惯,说着同样的语言:福建小面店的老板,已经从第一代传承到第二代,经营了六十多年。而天天到这里寻找家乡风味的顾客,自己从小吃到大,现在又带着孩子来吃。潮汕人这种特有的强烈宗族意识是怎么保持的?就是因为在海外的每一代华人,都会回到家乡……以一顿认祖归宗宴,载入家谱,牢记住自己的“根”。同样,在福建德化县也有一支古老家族,正筹备在祠堂永茂堂里办一场盛大的家宴。他们是鲁国颜氏。这个宗族的历史可追溯至上千年前,每一代族人的大小分支都详细记录在族谱上。最著名的,有第一代祠祖,儒家五大圣人之一,颜回。以及第四十四代祖先,颜真卿。没错,就是你知道的那个著名书法家。又是儒学又是书法的,可想而知,这个宗族的后人肯定也特别注重教育了。果不其然。这次的家宴,宴请对象就是所有临近开学、即将出门远去的莘莘学子。别以为做给小孩吃的,就会比其他宴席来的简单。尽管这个“学子宴”没有上面小陈家的“认祖归宗宴”气派,但考究程度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食材分黑、黄、红、白四个系列严格制作:三黑,黑鸡、黑羊、黑兔;三黄,黄花梨、黄花菜、德化大茶油;三红,红米、红菇、红酒;三白,淮山、白萝卜、白酒。不仅是食材彰显宗族传统,宴席用具都自带宗族特色。作为中国古代三大瓷都之一的德化,生产的白瓷润度、透光度、白度都特别好,当年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如今,这项手艺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当地的瓷器生产企业有数千家。而学子宴的所有餐具,均由从事陶瓷事业的颜氏三十二代后人来制作提供。吃起来也同样讲究。不像其他宴席那样一次把菜上齐,学子宴的菜都是一个吃完了,才派人去领取下一个菜。既保证了每个人都能在菜放冷之前吃到每一道菜,又可以避免浪费。用一顿饭,身体力行地向孩子们传递勤俭的精神。不止是孩子才有这种福利,老人也有。这个宗族不厌其烦地每个月给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办“爱心宴”,老人节更会隆重地举办“重阳宴”等酒席。为这些毫无生产力的小毛孩、老人家花费时间精力大排筵席,值得吗?当然值得。肉叔再次敲黑板:宴席不仅仅是一顿饭,还是一面映照出社会风气的镜子。学子在远行前,享受乡亲父老精心准备的一顿家宴,能牢牢记住这个“家的味道”,不忘饮水思源,以后学成归来建设家乡。而每一个曾经为宗族付出过青春的老人,都能在家宴中得到后辈的关心和照顾,老有所依。别忘了,每一个在学子宴、重阳宴上照顾年轻人、老年人的中流砥柱之辈。也同样在过去的学子宴、未来的重阳宴中,受到来自别人的照顾。正是因为一次次的“学子宴”、“重阳宴”,让尊老爱幼的优良家风、民族风气得到传承。才形成了族群的强大凝聚力和创造力,让宗系的“根”越来越壮大,族人在社会上站得越来越稳。确实,一顿饭的食材、口味、烹饪方式,都是一方水土和人文历史的浓缩体现。川渝的火锅,广东的煲汤,山西的面食……都能让人感觉到“中国味”。但有些时候,一顿饭本身就带着“中国味”。这种滋味,不是味觉上,而是情感上的酸甜苦辣。《中国宴》这系列的纪录片,并不是要拍出每种宴席的菜单有多好吃。它只想告诉国人:满月宴、囍宴、拜师谢师宴、端午宴、中秋宴、龙舟宴、家宴、国宴……每一种宴席,吃的东西不同,来吃的人也不同。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点:不仅仅是为了吃一顿饭,而是宴请的人、赴宴的人、办宴的人之间的一场大型的情感交织枢纽。可惜的是,现代社会的人群逐渐疏离,很多宴席流于形式:办宴的人,只注重排场和面子,少了真诚。赴宴的人,只烦恼礼物和档期,敷衍应付。人们匆匆赶来吃一顿饭又匆匆而散,情感网络没拉紧,反倒是隔阂又增添了几层。这顿“变质”的饭,早已忘记了初衷: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设席的我和赴宴的你之间。那份一来一往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