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龙虾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逐梦现代化,田野新画卷牢记嘱托走
TUhjnbcbe - 2024/9/8 19:23:00

□湖北日报记者黄俊华胡琼瑶千湖之省、鱼米之乡,湖北农业曾有过“湖广熟,天下足”的历史荣光。爬坡过坎、提档升级,传统农业大省饱受“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现实困扰。“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在全面建成小康

□湖北日报记者黄俊华胡琼瑶

爬坡过坎、提档升级,传统农业大省饱受“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现实困扰。

年7月22日,习近平来到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了解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同部分村民座谈。新华社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历史征程中,湖北如何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

年盛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指出,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希望湖北广大干部群众“着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不断取得新成果”!

四年多来,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带领全省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浸润千年农耕文明的荆楚大地,舒展出新的时代画卷。

从重产量到补短板、提产能

——扛起粮食安全的湖北责任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回响在荆楚大地。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湖北责无旁贷!省委书记蒋超良强调,湖北是传统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基础扎实,理应为全国人民端牢饭碗、端好饭碗作出更大贡献。

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指出,要坚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筑牢粮食安全底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湖北贡献。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粮食安全是底线。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加强粮食生产工作,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来抓。

领导力量真加强。粮食生产列入“一把手”工程,省里将增产计划分解下达各主产区,签订责任状。

惠农政策真落实。中央惠农补贴资金第一时间落地;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水稻集中育秧、高产创建、“籼改粳”等增粮工程;坚决落实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国家粮库敞开“肚皮”收购。

资金投入真给力。在防汛抗旱、防病治虫等紧要关头,省委、省政府推出“高价买粮”“虫口夺粮”等硬举措,不惜代价保丰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年,我省粮食总产量达.7亿斤,实现“十二连增”,提前3年实现省里提出粮食总产超历史最高水平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粮食商品量达亿斤,每年调销省外90亿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粮食连年增产着实令人欣喜,决策者们眼光看得更远:耕地、淡水等资源日趋紧张,如何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增长?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其核心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粮食综合产能,湖北打出组合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把粮食生产能力“储存”在土地中。全省以47个粮食主产县市区为主战场,计划到年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粮食综合产能每亩可提高公斤以上。

从重“产量”到提“产能”,变化的是观念和路径,不变的是责任与担当。年,我省粮食总产量由于受灾减产和主动调减,降至亿斤,但仍居历史第四高位、全国第十一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擦亮农业品牌

——湖北粮、荆楚味香飘四海

水稻是湖北第一大优势作物,常年种植面积万亩左右,年面积、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六和第五。尴尬的是,湖北大米一度被贴上“不好吃、卖不动”的标签。经过多年努力,湖北大米如今的优质稻率达76%,居南方稻区首位。

大米的境遇,只是我省众多农产品的一个缩影。

荆楚大地,鱼米之乡。湖北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产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进入市场经济,传统农业大省光环渐褪。“大而不强、多而不优”成为湖北农业的心头之痛。

如何破除这一魔咒?湖北在反思,在奋起。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成败。找准了问题的症结,湖北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迈出坚定步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湖北名优大米十大品牌”闪亮登场;加快建设“双低”优质油菜保护区;做大做强小龙虾、河蟹、鳝鳅三大“百亿元”产业……

去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7万亿元,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3位,仅次于山东、河南。

湖北小龙虾产业的成长历程颇具说服力。年,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农民刘主权探索“虾稻连作”模式,很快风靡全省。如今,虾稻产业链已成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黄金支柱。

一只小龙虾书写了炫目的产业传奇——数十个产值千万的企业应运而生,创造了4件中国驰名商标、30件湖北著名商标,产值超过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解决当地10万人就业。

和潜江小龙虾一样,武汉周黑鸭、五峰采花毛尖等一批湖北农产品声名鹊起,多个湖北加工品牌脱颖而出,“湖北粮、荆楚味”走向全国,香飘四海。

新型经营主体激活农业新动能

——荆楚涌现“新农人”

武汉市黄陂区大潭村,21岁的小伙李闯从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当起农民父亲李伟和“家庭农场”的负责人。积极尝试新技术、引进智能化传感系统……亩蔬菜大棚被他管理得井然有序。

发展现代农业,要有“新农人”。放眼全省各地,像李闯这样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面貌: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科技“新板眼”越来越多。

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变的,远不止如此。低成本、高产出,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农业效益。去年,我省家庭农场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增收亿元。

打造现代农业生力军,省委、省政府不遗余力。我省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地方产业发展规划;每年安排1万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

“新农人”的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着湖北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三产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

绚丽花海、别致民宿、稻田咖啡馆、采摘乐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催生出新的产业模式。去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1.7亿人次以上,综合收入亿元以上。

曾经,农业仅仅是从种到收,形式单一,农民增收空间狭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良性互动,丰富传统农业的内涵,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

石首市棉花粗加工企业“声明纺织”公司曾因经营困难举步维艰。年,公司试水网络销售一款小棉被,订单供不应求,当年“双十一”卖出0多件。随后公司又开发出家用棉被、学校棉被、医院棉被等多个品种,年网上销售额多万元。

拥抱互联网,小棉被的奇迹不断复制。目前全省已有33个国家和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去年累计实现农村网购金额70亿元,农副产品网络销售额50亿元。

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成果直接惠及农民群众。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位居中部第一。

今年7月20日,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在全省三农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新经济的兴起,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要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等“科技+”“互联网+”“休闲旅游+”等适合湖北三农的新经济。

化肥农药零增长折射田野巨变

——绿色发展孕育新希望

秋风渐起,蔬果飘香,游人如织,宜昌市猇亭区高马河农业庄园里生机勃勃。庄园主黄春风告诉记者,果园畅销秘诀在于,不打农药,不用化肥,种养循环。高马河的生态样本,折射出清晰的绿色发展理念。

为追逐产量和利润,农药、化肥曾一度滥施,给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隐患。年,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在我省全面展开,当年全省化肥首次接近“零增长”,农药使用量连续3年递减。

湖北是畜牧养殖大省,万头以上规模化养猪场居全国之首,全省畜禽粪污年产生量超过1亿吨。向污染宣战,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变粪为宝,发展种养循环模式;探索建立新机制,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坚持“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走“农村生态化、生态景观化、景观产业化、产业现代化”的新路子,已成为荆楚各地的自觉追求。

今年6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更是把绿色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将“绿色化”与“四化同步”并行,提出坚持城乡统筹,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实施“五化协同”战略。

绿色打底,理念刷新,湖北正沿着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迅跑。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宏远目标需要驰而不息的奋斗,在逐梦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荆楚儿女决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正以坚韧沉着的定力、竞进作为的士气,在广袤田野上续写新的篇章!

1
查看完整版本: 逐梦现代化,田野新画卷牢记嘱托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