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食用死亡2小时以上小龙虾容易中*#的话题冲上了热搜
小龙虾,一直以来都是“夏日美食”的首选之一。近年来,关于小龙虾的食用安全问题,更是屡屡引发大众讨论。
如何才能在享用美味的同时,健康吃虾?今天这篇文章全都讲清楚啦!一起来看看吧
食用死亡2小时以上的小龙虾
会容易中*?
「医院」职业病中*科主任医师「彭莉君医生」表示,食用死亡2小时以上的小龙虾,确实有可能导致食物中*。
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有以下3点因素:
高蛋白活体死亡后,易变质
首先,是因为小龙虾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而高蛋白的活体一旦死亡,蛋白质就容易变质、腐烂,小龙虾所含蛋白质中的组氨酸,会变成有*物质。
即便经过高温处理,*性也依然有可能存在,食用后就可能导致食物中*。
寄生虫感染
其次,小龙虾和其他水生动物一样,体内本身可寄生多种寄生虫,包括微孢子虫、胶孢孑虫、吸虫、绦虫、线虫等微生物。
这些寄生虫与水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干净环境下养殖的小龙虾,寄生虫明显减少。
细菌感染
另外,死亡2小时以上的小龙虾除了寄生虫风险,还可能滋生出多种细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如果烹饪时间不够,也容易导致感染性食物中*。
小龙虾的虾头、虾皇、虾线
到底能不能吃?
吃小龙虾的时候,和朋友们最大的争议不外乎就是——虾头、虾皇、虾线的处理方式。
那医生的建议是什么呢?彭莉君医生表示:
虾头有营养,但也有*素
小龙虾的头部甲壳里,包含了小龙虾的主要的器官:脑、心脏、肝脏、胰脏、胃囊、精囊、口器、输卵管、肠道和鳃等。
虽然小龙虾的头,的确含有一些营养元素,比如蛋白质和微量元素,但头部同时是吸收处理*素最多的地方,也是最易积聚病原菌、寄生虫的部分。
尽管现在大多数都是养殖小龙虾,重金属含量很少。但对于小龙虾这种生物来说,重金属会主要聚集在外壳和头部,因此不建议吃虾头。
虾皇有多器官混合,很难分辨
小龙虾头部那个*色的东西,即是虾*,也是虾的肝胰腺及母虾的卵。
其中,卵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卵凝脂成分。但因为能吃的营养物质,和不干净的脏器颜色差不多,不易区分。
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分辨,建议最好不要吃。
虾线=废物,没营养
虾线是虾的肠道,里面有虾未排泄完的废物,大家最好还是不要吃。
因为口感不好,也没营养,所以食用时建议大家剔除虾线。
小龙虾虽然好吃
但这5大危害,不容忽视!
小龙虾过敏
彭莉君医生表示,是否过敏和每个人的体质有关。
小龙虾所含的异种蛋白,和人体的免疫细胞,产生复杂生物化学反应。
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异常,就会造成过敏症状,且反应表现多样,如皮疹、腹痛、出血、胸闷等。
因此体质易过敏的人,建议不吃小龙虾。
消化不良
小龙虾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食用后消化慢、胃肠负荷重。
一次性食用量过多,易出现腹痛、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横纹肌溶解
只要是高蛋白食物,有可能出现免疫反应横纹肌肉溶解症。每年“小龙虾季”都有此类新闻报道,但因人而异。
微生物感染
小龙虾归属于杂食淡水虾,其生活环境和杂食的生长习性,造成了小龙虾容易有寄生虫寄居。
若是烹饪功夫不到位、食用过多,就可能造成寄生虫等感染。
高嘌呤
小龙虾的嘌呤含量很高,有痛风的患者或嘌呤代谢异常的患者,最好不吃或少吃。
健康、安全食用小龙虾
这4点要记牢!
关于小龙虾的食用建议,彭莉君医生强调了以下4点:
选材要好
要保证小龙虾的来路正规、鲜活清洁。
买回来之后,最好放在清水里养24~36小时,使其吐净体内的泥沙等杂质。
重视清洁及加工
小龙虾的腹部及头部,特别容易藏污纳垢,但又难以清洗。
最好烹饪之前就去掉虾头,虾壳用刷子刷洗,且鳃要清除。因为鳃里吸附了很多细菌,不一定能被煮熟煮透。
小龙虾的细爪根部,也容易藏污纳垢,最好剪掉。
同时,肠线也必须剔除,再用清水清洗2-3次。
煮熟、煮透
这一点很重要!70度以上的高温烹煮10分钟,可杀死寄生虫。
因此,不要一味追求“鲜美、肉不老”,健康更重要。
配料也要当心
同时,还要重视配料、油等问题,不要食用地沟油或者不新鲜的配料。
最后,有很多朋友也关心,是不是海鲜死亡后再吃,也不安全?
彭莉君医生介绍到,海鲜多数是在深海里生活的,当它们被捕捞上来的时候,由于水压减少,往往会造成海鲜死亡。
因此,市场上售卖的海鲜,有些确实是已经死亡了的。
但海鲜的品种较多,死亡后的海鲜有些可以吃,但有些就不可以吃了。
比如螺丝、贝类、有些鱼类,甚至牛蛙,死了是不宜食用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变质、腐烂,以及可能携带寄生虫。
同时,彭莉君医生强调,死亡后能吃的海鲜,也要注意辨认是否新鲜,因为不新鲜的死海鲜,同样可能会导致微生物中*。
现在对新鲜的死海鲜,保存的较好的种类有很多,比如虾、蟹等,可以经过煮熟后食用。
受访医生▼
采写/编辑/制图|豆豆
图|rf、百度截图等;动图来自SOOGIF
监制|清清
审核|蓝岚
本文为「成都商报四川名医」原创,未经授权禁止全文或部分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
近期国内疫情会大规模传播吗?专家解读
四川这地调整为中风险地区!成都疾控重要提醒:这些人请主动报备
为啥没人用黑色的避孕套?真相来了!
本文来源:四川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