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哪里有能吃的生物泛滥,只要空降10万中国人过去,保证把泛滥吃成灭绝。这话也不算夸张,顶着“入侵物种”名头来到中国的小龙虾、牛蛙,最终都没能称霸水域,反倒称霸了中国人的夜宵餐桌。而在历史上,中国人的吃货属性也杠杠的。
宋朝,武力值相对较低,但皇帝、朝臣、百姓的生活依然精致。如果要找一个宋朝美食代言人,应该非苏轼苏东坡莫属。苏轼留下一道名菜“东坡肉”,还写了篇《猪肉颂》:“*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其实,发明东坡肉只是苏轼退而求其次。
因为古代的食物也分贵贱,猪肉在当时属于贫民才常吃的肉食;苏轼被贬到*州,为了从简朴的生活中寻找乐趣,才发明了新的猪肉吃法。宋朝时,最广受欢迎的肉食并非猪肉,更不是牛肉(随意杀耕牛违反法令);也不是马肉(打仗需要马),而是羊肉。
和“价贱如泥土”的猪肉相比,羊肉在宋朝属于小资享受。宋代孟元老写了一本《东京梦华录》记录当时开封的风俗人情,书中就提到了乳炊羊、虚汁垂丝羊头、羊角腰子、罨生软羊面、入炉羊头签、乳炊羊、羊闹厅……宋朝人吃羊的热情可见一斑。
根据史料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宴请吴越王时,就是请他吃煮羊肉;之后皇宫食材里,“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宋神宗时期,皇宫一年吃掉的羊肉近斤;宋真宗时期皇宫一天宰杀羊的数量达到只;而最爱吃羊肉的皇帝,恐怕非宋仁宗莫属。
宋仁宗生性恭俭仁恕,虽然爱吃,但还是能克制自己。《东轩笔录》记载,宋仁宗某天晚上失眠,饿了,非常想吃烧羊,第二天他把这事告诉了近臣,近臣问,为何陛下不下旨让御膳房准备烧羊呢?宋仁宗严肃地说:“朕如果随便索取,就会形成惯例,使御厨从此夜夜准备。”
唐朝盛行诗,宋朝盛行词,宋朝文人们的笔下也有不少吃羊肉的详细记录——“金盘堆起胡羊肉”、“日支羊肉六千斤”等等。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宋朝人爱吃羊,但羊肉在当时并非小老百姓能随便吃得起的,比如苏轼,他在开封时能经常吃羊肉,被贬后只能偷偷买羊脊骨。
宋代释怀深写了《拟寒山寺》:“人生稍富足,著意营口腹。买鱼寻鳜鱼,买肉要羊肉。”也就是说,宋朝人生活稍微富足了些,追求更高口腹享受,肉食首选必定为羊肉;当时“富家烹羊贫荐鱼”,富家以能常吃到羊作为地位象征,贫家能吃点鱼肉就已经很不错了。
正是因为形成了“小奢”的风俗,羊肉才会在宋朝备受追捧,引发了一顿狂吃,但宋朝的好些地方被辽、西夏等国占据,养羊的好环境大大缩水,供不应求,怎么能不吃到稀少?直到明清时期猪肉开始流行,羊才逃过了被专注狂吃的命运,如今,羊肉可称日常肉食,列入日常菜肴,再也不是什么稀罕风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