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龙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龙虾虾苗的放养知识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 https://m.39.net/pf/a_13346256.html

一、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1.池塘条件的重要性

池塘的结构和环境是养殖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之一,好的环境不仅可以提高虾苗的成活率,而且可以有效的缓解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养殖后期)的压力,减少各种病害的发生,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2、虾池的选择

(1)水源相对独立,最好远离高密度养殖区域,这样能够切断病害的水平传播,减少发病几率。

(2)土壤的选择,最好选择壤土,且有机质较少的土质。不要选择沙土底,因为它保水性低并容易漏水,也不易打洞。在前期不易肥水。另外由于沙土的吸附性差,有益微生物不容易繁殖,使养殖后期产生的大量有机物不能够及时被分解而造成底臭,造成小龙虾发病。

(3)养殖面积的选择:关于池塘面积我们认为小一点较好,主要基于可控性好,便于生产操作。但也不是越小越好,因为水体太小缓冲能力差,容易造成水体环境的剧烈变化,对小龙虾产生应激反应,免疫力下降,从而造成爆发病害,所以结合实际经验,我们认为最合适的池塘宽度为10米。长度也不要过于太长。

西南地区的样子池塘基本是沿用以前的鱼池,故有些地区的单个池的宽度达到米以上。大规模清淤成本高,造成淤泥过厚甚至深达一米。所以较小面积池塘不管从日常管理、饲料投喂、病虾死虾的及时捞取多方面的可控性要好很多,这才能给病害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带来方便,一但发病能及时发现,及时捞取,及时找到病因,及时控制病情。及时做到“标本兼治”。降低养殖风险。当然大面积池塘养殖也不是毫无优势,因为大多数粗养模式的放养密度低(一般50-80斤种虾每亩)养殖压力小,所以发病率比高密度养殖要低很多。但是产量提不上来。养殖池塘不能创造最大效益。

(4)交通和电力便利

便捷的交通利于虾苗,成虾及饲料的运输,减少不必要的延误。充足的电力必不可少的,养殖池塘必须配备好发电机和增氧机械。养殖户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用更为适合我们资金状况等条件的模式。

3、池塘结构

大部分养殖户在建造池塘时对池塘深度没有太严格的要求,但我们认为深度不宜太深,一般不超过1.5米为最佳。一方面避免虾患病或体质下降后沉入池塘底部以为溶氧过低而“偷死”,另一方面便于掌握投饲的多少,避免饵料过多浪费。

4、增氧机的配备

养殖过程中,水体溶氧的高低是制约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但个别地区的单个池塘面积很大,增氧设备相对不足,所以可控性差,尤其是在虾发病后,由于直接缺氧造成的死亡量甚至大于病害本身,故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1)增氧机的种类

目前增氧机的种类从增氧方式上基本分为叶轮式、水车式、微孔增氧、射水式等(西南地区也有的用潜水泵代替,效果还可以)

(2)增氧设备选用

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增氧设备。我们建议可使用微孔增氧。

(3)培育水草增氧方法

大家知道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会释放大量氧气。如果池塘水草数量合理的话,水草可以净化水质。分解部分氨氮、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大量氧分子。解决池塘虾缺氧的问题。这是大多数养殖户采取的方法。

5、清塘工作

不管是新建设的池塘,还是老养殖池塘。清塘每年都要进行。如果底没有除干净,或进水时没有采取措施,就会导致杂鱼和虾争夺饵料,增加饵料系数,提高养殖成本。可以用清塘药品杀灭野杂鱼和天地。“甲氰菊酯”1瓶/亩。

6、池塘消毒

经过一年的样子,要对池底进行淤泥分解。这样能够去除养殖期间所产生的大量有机物,以及由此滋生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一些有害的厌氧菌、病毒和寄生虫),为来年的养殖打好基础,鉴于目前很多地区采取大水面粗放养殖,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但消毒工作不可马虎,按方式不同我们可以分为两种:

(1)浅水消毒

水源方便的地方可以放过滤后的水进入池塘,首先保持水位10厘米左右,可用氯制剂进行消毒,一般用二氧化氯。由于水位浅,所以消毒彻底,可以有效杀灭各种致病菌和其他有害生物。

(2)深水消毒

另外如果水源不方便的话可以带水进行底层消毒,如选用“泡腾片”其优点泡腾片洒后迅速沉入池底,在短时间内杀死细菌和病毒。同时针对老池塘,泡腾片成分中特意添加了氧化剂,能够有效的对地质进行改良。

7、进水处理

目前很多地区水源普遍紧张,在养殖过程中大部分不进行排水和换水,另外由于水质不好,所以一般采取少量多次进水的方法。此法如果操作合理,实践证明亩产斤左右是没有问题的。其具体操作流程我们将在下面水质调控中详谈,不过针对进水应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1)在周围虾池发病时不进水

(2)在进水口用20-40目的筛绢过滤,进水管出水端用60目网出水,防止野杂鱼虾进入池塘。

(3)进水前检测水质,确保各项理化指标相差不大,减少应激反应。另外检验生物指标,防止轮虫和蓝藻、裸藻等有害生物进入后大量繁殖。

(4)如果有条件,可以设蓄水池,在进入养成池前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途径,如是井水还可以借此进行曝气,降低水中有害气体的含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