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龙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们1年吃掉的小龙虾总长度可绕赤道3圈 [复制链接]

1#

美团在20日发布的

《小龙虾消费大数据报告》指出,

过去一年用户在美团平台消费了约4.5万吨小龙虾,

如果将这些小龙虾首尾相连,

总长度可以绕赤道将近3圈。

而深圳用户就吃掉了万公斤小龙虾,

位列全国城市第四位。

小龙虾是很多人的最爱。

在炎热的夏季,

点一盘小龙虾

配上啤酒花生

剥虾喝酒谈天说地聊人生

……

(哇~今天周五了,突然想约上三五知己来一盘了)

而且小龙虾有

五香的、蒜蓉的、麻辣的……

各种口味,应有尽有~

图源/网络

嘬一口汁儿,

咬一口肉,

Q弹的虾肉混合着咸香的酱汁,

给你的味蕾带来极致的享受。

啊!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有没有想立马去吃虾的冲动?

别急~

在吃之前,

有几个问题要先给你说清楚。

在吃小龙虾时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疑惑?

小龙虾头部的*色物质是什么?

是“虾*”吗?

究竟能不能吃呢?

小龙虾头里的是什么?

南方君是这吃龙虾的:一手拿着虾身,一手抓住虾头,轻轻扭一下,令虾头与虾身分离,然后再吮吸一下虾头里的汁,挑出虾*慢慢品味,很入味。接着就是剥开尾巴壳,吃肉。

小龙虾

小龙虾又名克氏原螯虾,全身除了一根肠子外几乎没有其他器官,所有的器官都集中于头部。其中包括有胃、肝脏、心脏、一对精巢/卵巢、排泄器官触角腺以及膀胱和排泄孔。

简单来说,

吃虾头等于吃了虾的

排泄物、半消化的虾食......

而头部的*色“虾*”和蟹*差不多,

是未产出的虾子也就是卵聚集在脑部。

母虾到成熟期

头颈处会产出虾*,

所以有虾*的虾子一定是母虾,

但没有虾*则不一定是公虾,

母虾未成熟也看不到虾*。

那么问题来了

小龙虾的头可以吃吗?

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来说,

南方君确实不建议吃虾的头部。

首先是考虑到小龙虾的生长环境。

如果小龙虾所处的生长环境不好,

虾头会富集环境中的重金属受到污染,

也会受到水环境中寄生虫的污染,

成为血吸虫、肝吸虫等寄生虫的宿主。

总而言之,

虾头是吸收并处理*素最多的地方,

也是最易积聚病原菌和寄生虫的部分。

其次是小龙虾本身很难清洗干净,

市场上大都只是对小龙虾进行简单清洗,

仅仅除去小龙虾表面的泥沙。

而小龙虾头部、鳃里很难被清洗干净,

由此虾头也就成为了小龙虾最脏的地方。

不过也不用太担心,

正规市场上售卖的小龙虾大部分是

人工在湖泊、稻田里养殖的,

只要养殖水域没被污染,

小龙虾的品质是有保证的。

小龙虾该这样吃!

在外就餐

1.在餐馆就餐时,要选择持有食品经营或餐饮服务许可证、正规卫生的餐馆并索要发票或收据。

2.正规渠道养殖的健康小龙虾个头均匀,头和身几乎各占一半,颜色红亮,腹毛和爪毛干净、腹白,而如果大小不匀,脑袋大身子小,颜色褐红或铁红、关节处较脏要注意。

3.尽量不食用小龙虾的头和内脏;食用小龙虾要适量。

在家烹饪小龙虾

1.小龙虾应注意从正规渠道购买,,不要贪便宜购买不明出处的小龙虾;不要自行捕捞,不要食用野生小龙虾。

2.烹饪前清洗干净,建议先把小龙虾放在清水中养1-2天,让其吐净身体中的泥沙和其他杂质。清洗小龙虾,请先将鳃、细爪剪掉,然后将虾体背上的黑色肠线抽掉,用小刷子将虾壳刷洗干净。

3.烹调小龙虾时,烹调温度一定要达到℃,并且持续加热20分钟以上使其完全熟透。如果小龙虾是在冰箱中冷藏保存,更要适当延长加热时间,冷藏后虾壳变硬,增长时间才能熟透。

4.不要加工死亡、感官异常或味道不新鲜的小龙虾。

3类人能不吃就不吃

对于美味的小龙虾,

并不是人人都能有口福。

有些人因为身体原因,

真的劝你别吃。

第一类

对虾过敏的人

有些人尽管知道自己对龙虾过敏,但抵不住美味的诱惑,仍然会去吃。这种侥幸心理万万不可有!虾肉蛋白过敏性很强,它里面的蛋白结构特别容易导致人过敏,弄不好会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去年,长沙的29岁的周先生,就因为吃了小龙虾而导致全身起风团,出现过敏休克,经过及时抢救,病情才得以好转。

图源/网络

所以,若是对小龙虾、螃蟹等海鲜过敏,平时应避免吃这些食物,以防出现过敏症状。

第二类

痛风患者

如果正处于病发期,一定不要吃小龙虾,虾属于高嘌呤食物,容易加剧痛风症状。

如果没有发病,可以少量食用,尝尝味道就行,避免边吃虾边喝啤酒,容易诱发疾病。

第三类

过敏性疾病患者

如支气管炎、哮喘、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皮炎、过敏性腹泻等等,吃虾可引起这些疾病发作。

另外,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建议每日摄入水产品40g—75g,

建议每周吃小龙虾最好不超过2次。

如果进食小龙虾后出现

全身或局部肌肉酸痛等症状,

应及时就医,

并主动告诉医生相关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科普中国、安安科普、健康时报、家庭医生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