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立体精准白癜风治疗方案 http://www.znlvye.com/bybl/zbyf/m/239.html 原创刺猬公社编辑部刺猬公社
商超,不想被时代抛弃。
文
张展
编
园长
盒马开始过起了“夜生活”。
6月1日,“盒马夜肆”正式全面启动。每晚17点到22店,盒马鲜生就会变身“夜肆”并上线近种美食,既有牛排、海鲜拼盘、精酿啤酒等品质美食,满足消费者对精致生活的向往,也有臭豆腐、烤五花肉、炒酸奶、卤味等街头美食,增添烟火气息。
据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了解,盒马夜肆项目于今年4月份就开始在一批城市试点,例如从4月15日起,长沙市民就已经可以体验到夜肆服务,既能在线上点单,也能在线下“逛吃”。
在人们的印象中,夜晚似乎一直属于酒吧、KTV和美食街等经典夜间业态,与商超并无太大关联。正因此,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次新推出的“盒马夜肆”是商超业态在新零售下的一种创新尝试,为传统商超业态开拓了与夜经济结合的新增长点。
为什么商超这么难融入“夜经济”大潮?盒马为什么能够做成?而盒马夜肆的案例又能为传统商超带来什么启示?
被抛弃的商超
夜市是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概念。
相关历史资料表明,我国夜市自汉代就初现端倪,当时的夜市在边境和乡野之地而生,仅为商贸;唐代时,在“里坊制”的城市管理制度下,夜市只出现在少数商业繁盛区,且多限于供达官豪吏纵情声色;朝代更替,到了宋朝,街巷制取代里坊制,夜市的消费主题扩延至社会的各个层次,夜市迎来了古代最亮丽的一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夜市走过计划经济时期的短暂式微、改革开放初期的鼓励经营、20世纪90年市容整治下的驱散疏导等3个阶段后,迈入了当前加快推进发展的阶段。
近年,各大城市不断出台推进“夜市”与“夜经济”相关的政策文件:年11月,南京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事实意见》,年4月,上海发布《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年8月,苏州下发《关于支持夜市高品质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据统计,仅年,与夜间经济相关的政策就超过40条。
不难理解,这些政策都瞄准了夜经济带动消费的巨大潜力。根据艾媒咨询数据,年夜经济市场规模达18.7万亿元,占当年社零消费总额的48.61%,16-2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达11.4%;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21-25年整体市场规模会以超过15%的年增速继续成长。
叶丁源被誉为“中国夜间经济研究第一人”,他在《夜间经济学》一书中讲道:“夜间经济的繁荣能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服务业在产业中的比重,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手。”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认为,尤其在疫后,经济亟待复苏,夜经济的活力将成为促消费、保民生的重要力量。
而将夜经济的各种具体业态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商超成为了一个相对边缘的存在。
从夜间消费占比情况看,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餐饮、酒吧和文化活动占据前三位,占比分别达到22.4%、19.3%和14.8%,而与商超具有强关联的购物仅占12.9%。
消费者调研同样说明了这一点。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最吸引消费者的前三位夜间消费场景为文化艺术场馆、电影院/剧场和夜市/集市,紧接着才是商场百货——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去商场百货逛街与去商超购物,这两者之间有明确区别,前者主要为休闲娱乐,而后者则更多为刚需。
结合相关政策文件的具体内容不难发现,“夜经济”总是与“特色”“休闲”“地标”“网红经济”“时尚”等词汇紧密联系。当人们在夜间卸下一整天工作的疲惫下,他们更渴望放松而不是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因此,更受到人们欢迎的夜经济业态自然是更加具有休闲属性的活动。
反观传统商超,其“货”与“场”的属性高度突出,但是“人-货”与“人-场”的关系较为单一,“货”与“场”也不具有明显特色,这就导致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商超都失去了吸引力——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有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年一天光顾超市的平均人数为人,但这一数字到年跌至人;根据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的一项调研,大卖场的人群平均流失率达24%。
尤其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在社区团购、生鲜电商及网络购物如此便利的今天,去商超则显得既费时又费力。一位居住在北京的28岁年轻男性白领向刺猬公社表示:“我可能已经大半年没有去过这种超市了,没必要,也不想去,工作之外的时间本来就少,还不如去一些更有意思的地方。”
盒马,闯入黑夜
那么,为什么本质上同属商超的盒马能够做出“夜肆”这一项目?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可行性和必要性两个角度看。
首先,盒马具备做出“夜肆”的能力,其能力主要包括产品供给能力和场景配套能力。
产品供给方面,为了筹备夜市的商品,盒马今年向湖北潜江和洪湖两个产区,下了一笔约吨的小龙虾采购订单,这一规模比年提升了1倍;同时,盒马还在大连庄河包下吨39生蚝,赶在台风季之前为当地养殖户找到了销路。
夜市场景下,酒水也是刚需。据了解,盒马年推出的28天精酿鲜啤,拿下盒马全渠道啤酒类目第一。今年,盒马又随时令推出了果味系列:春天的杨梅精酿、夏天的荔枝小麦、芒果海盐古斯酸啤,还推出了2升的大桶装,为夜市助阵。
为了更贴近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饮食偏好,盒马还在各地的夜市引入了当地特色,比如成都的乐山钵钵鸡、南昌的乳鸽、合肥的淮南土豆片、深圳的海鲜粥、长沙的臭豆腐等等。
场景上,盒马鲜生本身在业态上与传统商超就不一样——传统商超只有商品陈列区,而盒马鲜生内还有就餐区以及若干食品加工的档口。消费者在盒马鲜生买了海鲜等食材后,可以送到档口去,支付适当的加工费,就可以请师傅加工成菜品,现场享用。
这样做的价值有二:对于线下消费的用户来说,盒马鲜生提供了一站式餐饮服务,创造了与众不同的体验,也形成了相较传统生鲜超市和餐饮店的差异化优势;而对于线上消费的用户来说,完整的线下配套体验则更能够赢得他们的信任。
这样的业务模式使得“盒马夜肆”的诞生显得十分顺理成章:不需要额外的基础设施和团队能力,只需要搭建起场景,并围绕主题提供产品和服务即可。
“有能力做”并不意味着必然得做,“盒马夜肆”给盒马带来的商业价值究竟是什么?或者说,盒马做“盒马夜肆”的必要性在哪?
事实上,盒马的发展历程相当曲折:据《电商报》报道,年年中,在阿里内部的绩效考核中,盒马位列倒数第一;当年年底,因为盈利能力和GMV增速迟迟不达预期,盒马鲜生从独立板块降级为事业群子业务板块;年6月,盒马又重新升级为独立事业群,但是在阿里要全面推行责任经营制的背景下,这意味着盒马自此需要自负盈亏;年12月,盒马又由独立事业群转变为一家独立公司;年1月,有消息传出阿里正在考虑为盒马寻求独立融资……
盒马的头上一直都悬挂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商业模式无法得到验证,盈利能力无法得到证明。
没有人会否认,盒马曾一度寄托着阿里以及零售行业对新零售的野望。自诞生以来,作为阿里新零售的先锋和样板,盒马就一直被产业界和资本市场广泛